来源:巨丰投顾
编辑:蓝猫、王瑾熙
皮肤学级护肤品均为护肤中重要组成,我国人均消费额及在护肤品渗透率与世界主要国家相差较大,发展空间广阔。我们预计到年我国皮肤学级护肤市场规模接近亿元,在护肤品渗透率超20%。
要点:
基于国内外皮肤学级护肤龙头市占率较高,公司有望成长为可比肩百雀羚、欧莱雅等超级品牌。
由于公司产品在敏感肌护理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,且高毛利的自营渠道占比较大,预计毛利率维持较高水平。
预计未来三年归母净利复合增长40%以上,年PE仅38倍,ROE达50%,看好公司倍PE。
安全性+功效性成为护肤两大关键词,皮肤学级护肤品市场成为*金赛道。伴随皮肤健康及皮肤管理意识的崛起,消费者愈发注重护肤品的安全性与功效性,皮肤学级护肤品兼具上述两大特征,成为美妆中的*金赛道。
根据Euromonitor定义,皮肤学级护肤品介于药品和普通护肤品之间,兼具药品的治疗性和化妆品的修饰性功能,主要用于改善皮肤问题、致力于使皮肤恢复到健康状态,敏感肌的护理是其重要分支。
品牌具有权威认证并被医学专业人员/皮肤科医生认可,具有制药、实验室或医学背景,并在医学专业人员/皮肤科医生的控制下进行测试。
受空气、环境、压力等多因素的影响,肌肤敏感等皮肤问题发生率也在逐渐提高,敏感肌人群基数较及覆盖范围扩大。根据年《中国敏感性皮肤整治专家共识》报告,我国36.1%的女性是敏感性肌。
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《年中国女性敏感肌研究白皮书》,我国24.7%的女性属于弱度敏感表现,43.0%属于轻度敏感表现,中度及重度敏感表现合计为32.4%。
除日常护肤场景外,皮肤类问题及医美场景催生敏感肌额外需求。年我国非处方皮肤科用药销售额同比增长48.6%至8.5亿元,销售量同比增长21.6%至.3万件。
在使用相关可能具有刺激性药物同时,患者需辅以具有舒缓、抗敏、保湿、修复等功能的护肤品维持皮肤状态稳定,从而带动皮肤学级护肤品需求增长。同时据FrostSullivan预测,伴随手术类及非手术类(注射/光电类项目)医美行业规模增长,-年非手术类项目市场规模由亿元增至亿元,复合增速达24.6%,超过手术类医美项目,预计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亿元。非手术类中的注射类通常伴随面部微创,光电类可能引起皮肤敏感问题,因此术后场景的皮肤屏障修复尤为重要。
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,年达亿元。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,年中国化妆品业市场规模近4,亿,-年CAGR近10%,其中护肤品占比过半,规模达2,亿元,-年CAGR达到10.1%。
行业增长自年以来持续提速,年同比增速接近15%,高于英美等国4%左右增速。以年14亿总人口为消费基数,人均化妆品消费金额为元;以6.85亿女性人口为消费基数,人均化妆品消费金额为元。
皮肤学级护肤赛道增速远快于行业,已达百亿规模体量。年国内皮肤学级护肤品市场规模约.8亿元,-年CAGR达到22.5%,增速远高于化妆品和护肤品行业的整体增速。
相比美国皮肤学级护肤品亿元的存量市场规模,还有接近50%的空间,伴随国内渗透率及人均消费支出提升,未来体量有望超过美国市场。
从渗透率及人均消费来看,国内皮肤学级护肤品市场空间巨大。
相比于法国43%的渗透率、美国15%的渗透率,中国皮肤学级市场的渗透率仅为5.5%。在人均消费支出方面,年我国皮肤学级护肤品人均消费较低,仅为1.4美元/人,仅为日本、韩国、美国、法国、英国人均消费的22%、28%、15%、5%、30%。
此外发达国家化妆品及护肤品人均消费水平均远高于我国,伴随国内人均收入及消费水平提高、功效性护肤品渗透率提升,功效性护肤品市场提升空间潜力巨大。
基于皮肤学级定位的14-49岁城镇女性核心群体,测算皮肤学级护肤品的市场规模空间年将达到亿元(5年CAGR18%),核心假设如下:
总人口数稳定增长,增速从0.3%降至0.1%,预计年总人口数在14.2亿人城镇化率持续提升,从年的60.6%提升至年的65.8%;参考全国人口性别比及年龄结构,假设19-49岁女性占比总城镇人口20%,年19-49岁城镇女性人口为1.87亿人;渗透率提升为核心驱动力,假设皮肤学级护肤用户渗透率在19-49岁城镇女性人口中,从年的25%提升至年的45%,带动用户数从年的0.42亿人增至年的0.84亿人;
人均客单价维持5%年均增速,从年的元增至年的元;皮肤学级护肤市场规模预计从年的亿元增至年的亿元,未来五年复合增速达18%。如考虑男性、婴幼童及老年女性市场渗透率,行业规模更大。
美妆赛道外资品牌强势进攻,行业竞争加剧。-年,外资品牌不断入驻天猫,同时向低线城市开设线下专柜。-年外资品牌在双11、双12等大促期间通过买赠加速抢占市场份额,快速下沉至低线市场。
年天猫双十一美妆TOP10排行榜中,作为单一国产品牌跻身,以6.94亿元销售额排名第九,以雅诗兰黛、兰蔻、皮肤学级细分赛道口碑与粘性较强,竞争格局更加集中。由于强调安全与功效性,皮肤学级护肤品的品牌口碑背书更强,消费者粘性更高,因此皮肤学级赛道的竞争格局更加稳定。
对比发达国家,日本皮肤学级市场的前五名集中度在97%,美国和韩国在70%,国内CR5集中度在64%左右,最近几年有所下降,主要由于国产品牌市占率不断提升,进口品牌市占率不断下降。
伴随未来国产品牌跻身前五,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,接近甚至超过欧美市场。
从品牌定位及产品差异度来看:1、雅漾、理肤泉、薇姿均以“温泉水”成分为亮点,明星单品为舒缓调理温泉水喷雾,仅针对中短期症状;2)玉泽则以纯天然植物成分为亮点,针对长期修护屏障。中草药材在医药领域已有百年应用历史,在国内消费者心中认知度较高。
皮肤学级护肤品研发壁垒强,以专业化摆脱同质化。护肤品行业进入门槛低,大量中小型企业涌入低端护肤品市场,致使竞争加剧利润摊薄、产品同质化严重。
而对于皮肤学级护肤品市场而言,产品对专业性要求较高,涉及生命科学、皮肤学、植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运用,需要强大的研究能力加持。行业头部企业凭借卓越的研发能力、深厚的品牌影响力构建中高端产品竞争壁垒,并以产品差异化策略进一步提高定价权。
皮肤科医生入局护肤市场,渠道教育重要性凸显。基于皮肤学级护肤品的专业化、高研发壁垒,国内品牌注重当地医生推广、医院和药店的渠道教育,使得当地品牌更有优势。从年各国市占率TOP5的分布来看,市占率第一往往为本土品牌,尤其是日本、美国,其本土品牌市占率在五成以上,美国市场拥有个皮肤科医生品牌,Sesderma、Murad、EltaMD等背后都有皮肤科医学博士的身影,皮肤科医生作为高势能专业群体在护肤市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。
国内新生代品牌涌现,先发品牌更具优势。目前国内皮肤学级护肤品牌主要分为以下三类:
1、独立品牌与皮肤科医生/医院渠道合作,包括百植萃、博乐达等;2、医科大学/医院主导开发的产品品牌,如标婷、禾宝、四月天、精心等;3)护肤品集团旗下针对皮肤学级护肤品开发的子品牌,主品牌收入占比较高,子品牌收入占比较低,包括玉泽(上海家化旗下)、水密码(丹姿集团旗下)、科瑞肤(珀莱雅集团旗下)。
国货之光,功能性护肤本土引领者
贝泰妮(.SZ)是一家以皮肤学理论为基础,持续进行产品创新研发的领先本土化妆品企业。目前已形成以“薇诺娜”主品牌为核心、覆盖差异化需求和人群的多品牌矩阵。产品端看,以“械字号”为基,逐步实现“妆字号”放量,化妆品占比已约九成。
渠道端看,线下为基础,线上为主导,H1线上占比已超八成,占比较大的渠道包括线上自营、线上B2C分销、商业公司和直供渠道。股权结构看,创始人控股比例集中,核心员工间接持股且红杉多年来赋能领投。
自年成立,公司便将“打造皮肤健康生态”视为己任,核心品牌“薇诺娜”(收入占比99%)以敏感肌为切入,已成为中国皮肤学级护肤品的行业标杆。至年,实现收入26.92亿元(3年CAGR49.97%)、净利润5.44亿元(3年CAGR52.37%),毛利率保持在80%以上、净利率20%左右。公司实控人郭博士(上市后一致持股26.1%)本身即为生物工程专家,管理团队亦具专业背景,并通过上市前及上市战略配售实现股权激励。
另外,-年公司营收/净利润增速CAGR分别为50%/52.3%,增速领先同业,且盈利水平较高。
皮肤学级护肤品:高增长、高集中度、高壁垒
皮肤学级护肤品针对敏感肌肤人群,以缓解/治疗为主、亦可延展至美白抗衰等功效。年中国皮肤学级护肤市场规模约亿元(五年CAGR22.5%化妆品行业10%),渗透率及人均消费支出提升空间巨大,预计年市场达亿元(CAGR18%)。其产品以专业性摆脱同质化、
研发壁垒高,因此消费粘性强、行业集中度高,日本/美国市场CR5分别高达97%/70%,中国也达64%。同时因需借助医生教育、医院和药店进行渠道推广,因此各国市场往往以本土品牌更为占优。“薇诺娜”则以接近20%的市场份额稳居中国市场首位。
从“药”到“妆”,薇诺娜品牌强在何处?
核心在于树立专业化形象,使得其“敏感肌修护”的功能性标签深入人心。另外,品牌成长路径为功能性护肤品牌经典的从“药”到“妆”,即线下背书圈粉、线上复购放量,在药用研发和背书的基础上,实现由“药”到“妆”的降维打击。
竞争优势:技术支撑产品、权威背书品牌、双线推进渠道
产品端:以草本差异、以技术支撑(萃取技术11项、年研发费用率3%±),形成针对敏感肌切实有效的拳头产品(复购率30%+)。
品牌端:药企研发+临床支持+医生推荐,权威背书奠定品牌专业性;知乎/小红书等平台的内容输出、明星/KOL的种草推广,品牌认知度得以放大。
3、渠道端:线下已形成“商业公司+直供客户+区域经销商”的完整分销体系,人+的BA医院及药店;线上渠道收入近两年CAGR74%,自主运营各平台旗舰店、并通过核心B2C平台分销,私域流量用户表现更优。
薇诺娜为什么实施“大单品策略”?
贝泰妮(.SZ)产品策略的核心为“大单品策略”,具体为大单品的持续高贡献,以及加强对同系列的连带。之所以能够实施“大单品策略”,原因有三:
赛道适合,皮肤学级护肤品赛道具有高复购和迭代周期较长的特点,适合实施“大单品战略”;
存在本土化倾向,由于本土品牌更擅长皮肤问题和消费倾向、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以及更方便通过开展医研合作,皮肤学级护肤品赛道存在明显本土化趋势,本土龙头更有可能推出代表性大单品;
薇诺娜龙头地位稳固,在我国皮肤学级护肤市占率第一,多年来扎根功能性护肤赛道,“敏感肌修护”的专业化形象深入人心,且品牌持续高复购,具有较好的实施“大单品战略”的土壤。
未来发展:紧握行业红利,眺望皮肤健康生态的星辰大海
短期而言,行业高速增长叠加已有竞争优势,公司只需保持线上渠道的充足活力、同时辅以线下渠道的稳步扩张(药店渗透仅2%),便可分享行业红利的巨大蛋糕。中期层面,“薇诺娜”品牌已形成了13个系列50余款单品(“舒敏”系列收入占比近40%、单品舒敏保湿特护霜收入占比18%+),极润/防晒/美白等其他特殊品类具备成长潜力。而放眼长期,缔造完整的皮肤健康生态体系则是广阔的空间,上市则为其组织架构优化、吸纳人才及资本平台提供可能。
薇诺娜品牌成长空间几何?
基于国内外皮肤学级护肤龙头市占率均较高,假设我国皮肤学级龙头在未来仍可维持20%左右市占率,且薇诺娜凭借专业化的品牌形象和卓越的品质维持龙头地位,则随着皮肤学级护肤渗透率不断提升,薇诺娜品牌空间也将不断扩大,预计至年规模有望提升至亿元以上,在护肤品市占率提升至4%以上,参考护肤品整体市占率,其有望成长为可比肩百雀羚、欧莱雅等超级品牌。
盈利预测重要假设:
毛利率假设:由于公司产品在敏感肌护理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,且高毛利的自营渠道占比较大,预计毛利率维持较高水平。
费用率假设:随着皮肤学级护肤赛道仍处于渗透率提升阶段,公司也将持续发力品牌推广,我们预计销售费用率仍保持较高水平;随着规模效应的逐步显现,预计管理费用率有所下降。总体费用率基本平稳。
收入结构假设:
1、线上业务方面,天猫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