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湿水选购

首页 » 常识 » 常识 » 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不止于静
TUhjnbcbe - 2024/6/24 16:31:00
读诗需要想象,但与日常想象不同

叶圣陶先生在《驱遣我们的想象》一文中说,看文艺作品时,要驱遣我们的想象,才能通过文字“接触到作者的意境”,从而“接受美感的经验,得到人生的受用”,也就是从审美上得到愉悦,从思想上得到提升。

文中例举了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,说提问不能领会诗的意思:

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,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?假使起了风,烟就不曲折了吗?落日固然是圆的,难道朝阳就不圆吗?这样的提问,似乎是在研究,在考察,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。

学习不是要倡导质疑精神吗,为什么这里的提问就没用了?

其实叶先生说这样的提问不能领会诗的意思,并不是说提问没有用,而是说这问题提得不对。为什么呢?因为你细究这几个提问,会发现这不是从诗本身的意思去提问,而是由诗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发出的提问。大漠上有几缕炊烟,风在烟中曲折了,朝阳也是圆的,这些说法都对,但诗中并没有说这些现象,诗中是在说孤烟,直,落日圆。提的这些问题看起来与诗有关,实质上却完全不同道。这样的提问就不是在质疑,而是直接跑偏了。就好比你说“今天这红烧鸡腿好吃”,我提问“凭什么红烧鸡腿好吃?烤起来也很好吃啊。”你一定认为我傻不愣登。但放在阅读分析上,这样的现象还挺常见。

但叶先生的文章容易让人误解,以为读书不要提问,只需想象就好了。比如关于这两句诗,叶先生这样引导人们想象:

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,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。这幅图画简单得很,景物只选四样,大漠、长河、孤烟、落日,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。给“孤烟”加上个“直”字,见得没有一丝的风,当然也没有风声,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。给“落日”加上个“圆”字,并不是说唯有“落日”才“圆”,而是说“落日”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“圆”。圆圆的一轮“落日”不声不响地衬托在“长河”的背后,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!一个“直”,一个“圆”,在图画方面说起来,都是简单的线条,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、长河、孤烟、落日正相配合,构成通体的一致。

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,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。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。

读者不免有疑问了:你看到这十个字,可以想象出这样一幅画面,可是我看到这十个字却不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,我想象到的是直立的烟和横卧的长河组成了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,落日是一个处在第二象限的圆,原来诗人是个数学家,给我们绘了一幅数学图形呢……你别骂我,想象嘛,难道还规定只能像你那样去想象,不能像我这样去想象吗?

不知道叶圣陶先生会不会被气疯掉,但既然是想象,的确不能规定应该怎么去想的。想象本来就是基于个人经验的自由自在的畅想,如果想象也要有规定,那真是要笑掉大牙了。

朝阳圆,落日也圆

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,为什么叶先生能够想象出这样的画面来呢?这内里的原因,叶先生还没有说完整。叶先生的想象,并不是只根据诗中呈现的形象,就直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,而是基于对整首诗的理解,认为这两句诗就是表现“静寂”的,然后才根据这“静寂”的感觉去想象出一个画面,来体会境中之意,,从而享受到“如友相会”或“眼界扩大”的愉快。

如此说来,叶先生的这个想象,也是从提问中来的,只不过他提的问题是:为什么这里景物只选这四样?这四样景物的搭配是怎样表现出“静寂”来的?基于这样的提问去想象出一个画面来,就能“接触作者的意境”了。

可见提问也是有技巧的。读书过程中一定要不停地提问,一边提问一边探究,才能真正把书读懂。

那么该如何提问呢?当然是要对诗的本身进行探究式提问。

对诗的探究,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虽然我们都知道探究一首诗,无非要探究意象、意境、情思、情绪,探究主题、结构、基调、音韵,但这些探究需要一定的常识积累、审美储备为基础,这个基础没有捷径,只能靠长期阅读慢慢积累起来。有了积累,提问才能提对路,想象才能“接触作者的意境”。

通过想象接触作者的意境

还拿叶先生例举的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来说,其意境并不止于“静寂”,“静寂”只是“景语”,而非“情语”,

这十个字出自唐代王维的《使至塞上》,全诗是这样的:

单车欲问边,属国过居延。

征蓬出汉塞,归雁入胡天。

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。

萧关逢候骑,都护在燕然

诗题中的“使”是“出使”的意思,使至塞上,就是奉命出使到边塞,去干嘛呢?去“问边”,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。

按说被朝廷委派去慰问官兵,重任在肩,奉旨出行,应该是一个得意的事儿,怎么写出个“静寂”的景来了呢?即使不知道写作背景,只从诗的整体来看,也能看出个门道来。

八句诗中,写了六个可当作地名看的词儿:属国、居延、汉塞、胡天、萧关、燕然,“属国”紧跟在“问边”后作为起头的一个地方,就已经出了本土,后边的一个比一个远,你想啊,从京都繁华地出发,越走越偏僻,越走越荒凉,何况还是“单车”,自然而然会生出孤独啊。

从孤独去看这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十个字,意境就更浓了:“大漠”与“孤烟”实则是巨大与渺小的强烈对比,孤独感一下子就被衬托出来了,且“烟”这个物象还是那么柔弱无力,脆弱不堪。如果有风吹来,至少还可以扭出点生动的姿态来,但偏偏一丝风也没有,孤烟只能僵直着,仿佛行将就木,这孤独中有着巨大的悲哀啊。长河,前不见人,后不见帆,来无源头,去无尽头;“落日圆”,有一种离落日很近的感觉,仿佛一路向西已经快走到天边了,这真是寂寥而遥远。如果再结合诗人当时被朝廷排挤的背景,结合前面“征蓬”“归雁”的比喻,就仿佛能看见这个大漠里的孤独者孑孓而行的身影,真是“断肠人在天涯”的感觉。

是的,这首诗其实就是要写这种感觉,所有的地名啊,景物啊,不见得就是写实,这十个字看起来并非眼前之景,而是诗人缘情而造的虚景。这种画面也许只能在想象中出现,现实中根本就找不到。而正是这种“超现实”的构图,更传神,更能传递出孤独无依的颓唐感。

诗人用想象写诗,作为读者的我们想象着诗人的想象,这就是在“接触作者的意境”。阅读文艺作品时驱遣我们的想象,不可能有规定,但也并非天马行空,而要有的放矢。

驱遣想象,不是天马行空,而是有的放矢
1
查看完整版本: 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不止于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