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图片来自网络)
最近在闺蜜家小住了几天,对着她一大堆琳琅满目、不知如何下手的护肤用品,我一度也产生了狂热的网购欲望:等到双十二,我也要去买几套回来,从此做个细皮嫩肉的冻龄女神。
然而,在一阵头脑发热之后,尤其是,当我在给孩子买水杯被提醒“余额不足”之后,终于放弃了这种拿血汗钱砸出个冻龄女神的冲动,恢复了一名皮肤科医生的冷静睿智,对,还有对国际大牌化妆品的质疑和冷漠。
咱搞皮肤病的都知道,关于护肤,以下两点是最核心的:防晒和保湿。今天就以个人经验和专业知识,和姐妹们谈几个冬天皮肤保湿的基本问题。
第一个问题:什么是保湿剂?保湿剂的作用?
皮肤表面就如洋葱,为一层层扁平的表皮细胞组成,最外面的角质细胞会随着时间慢慢往外推移、脱落,而最里层的基底细胞会产生新的细胞,并慢慢往上推移,这就是皮肤的更新功能。表皮细胞间的连接依靠细胞间的突触(我们成为桥粒)和一些类似于粘合剂样的东西(细胞外基质),才能将细胞连接在一起。很多皮肤病的得来就因为损失了这些细胞间的连接,皮肤科医生常称之为皮肤屏障受损。
我每次和病人交流都会打这个比喻:你的脸就如你家的墙,由一块块砖头堆起来的,可是现在砖头间的水泥坏了,得人工补充,这就是保湿剂的作用。不光是皮肤干燥需要应用保湿剂,很多皮肤病,以及正常的皮肤都需要添加保湿剂。
(图片来自网络,英文专有名词俺就不一一翻译成中文,非皮肤病的姐妹们不必要懂整个,看个结构示意图就好)
第二个问题:保湿剂就是给皮肤喷水吗?
No,皮肤不是你家的盆栽,干了洒水就好。其实皮肤是脂溶性的,保湿需要补充油脂性物质,而不是水。单独给皮肤喷水只会让它越来越干,砖墙裂的越来越厉害。因为,市场上各种”水“和”喷雾“不是保湿剂,不要单独使用,而应该配合保湿剂来用,或者索性别用。
在门诊时,常常有美女拿着一大瓶喷雾和我说:医生,我皮肤干,所以喷雾不离身,一天喷很多次,为什么还是干呢?
现在你知道了,为什么干吧?
第三个问题:那什么才是保湿剂呢?
保湿剂其实分很多种,我也不是特清楚,但至少有以下几类吧:
软膏:大多是油脂性性物质,比如凡士林。很多药物和护肤品就是用凡士林配成的,比较为油腻,不容易涂抹开。但是保湿效果很好,持续时间长。可以用在皮肤特别干燥和角化很厚的部位。我常常给病人开一支”红霉素软膏“,其实不是用红霉素的杀菌作用,而是用的它的凡士林的基质。
乳膏和霜剂:是脂质和水的混合物,脂质没有软膏那么多,不那么油腻,稍微清淡一点,但是保湿效果和持续时间也稍逊。这是冬天护肤品用的最多的类型。
乳液:比乳膏含的脂质更少,水分多一些,更为清淡稀薄,容易涂抹。当然,持续时间更短,保湿效果更差一些。比较适合夏天或者秋冬季节用。
除以上几类,皮肤科还有很多种不同保湿效果的产品,不是常用的我就不一一介绍了。所以清楚了吗,市场上的不同保湿剂的保湿效果:
软膏乳膏(和霜剂)乳液,水则不能保湿,反而让皮肤更干燥。
第四个问题:医生,什么牌子的保湿剂最好?
这个问题真的太大,且每个人的肤质不同,无法给出标准化答案,容我整理整理思路后再另外写一篇文章。我个人经验,好的护肤品不一定是大品牌,而是合适自己的。当然,有品牌的还是安全些,千万别购买言不见经传的护肤品,尤其是一些微商和网购产品,连个批号都没有。这些产品没有经过国家监管和质量验证,存在太多风险,姐妹们千万不要盲从,拿自己的脸当试验田,搞坏了麻烦大哦!
现在医生常推荐医学护肤品,又叫做药妆。这个也要看其功能,比如有的适用于敏感皮肤,有的适用于干燥皮肤,有的则是兼顾防晒功能,等等。购买时需要认真看看说明书,选择自己想要的类型。在超市商场上选择护肤品更是如此。
常有的保湿成分有:凡士林、尿素、尿囊素、甘油、含有神经酰胺、透明质酸、山梨醇、羟基酸、植物提取物等各种成分。
突然有了点急事,今天的科普暂停,且听下回分解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