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蒋的网名为*嘴康复师老蒋,最大原因为:嘴馋、爱做饭,五行缺肉!
今日,分享一则炖肉小知识,助力疫情期间解锁各类美食的你。
很多小伙伴家里学习炖肉,发现肉炖出来又老又柴,完全没口感,网上搜教程也是众说纷纭,今日老蒋带你探索炖肉的奥秘!
首先我们必须知道影响肉类口感的四大因素:
适度脂肪、保持水分、形成蛋白质凝胶、结缔组织软化程度
四大要素全部符合就是一锅完美的炖肉
第一要素:适度脂肪
什么叫适度脂肪?简单理解为,不是所有的肉类都可以炖,我们先看一组数据
一份肥瘦四六开的五花肉,用苏式炖法做成红烧肉
指标原料冷水焯10分钟加料炖煮1小时炖煮2小时
水分含量79.32%65.57%63.78%64.91%
脂肪含量19.32%15.6%13.03%10.94%
一份五花肉,经过加料炖煮两个小时,水分下降18.17%,脂肪含量下降43.46%。
也就是……两个小时活生生的将五花肉炖成了鸡腿的口感,所以炖肉的肉类选择
肥肉的比例不低于20%(肥瘦四六开),五花、排骨、大鹅这些都可以
偏瘦的肉,咱就别炖—炒,爆,溜,炸都挺好吃(网上那些教怎么炖鸡胸肉的,老蒋也是无语,厨神复生也做不到好吃)
第二要素:保持水分
炖肉,自然是水分越多,口感越好(对比一下牛肉干和牛肉丸),我们如何保持炖肉的水分呢?
1、酌情焯水
很多家长做肉,一定会焯水,因为肉类焯水过程中,水面上会飘起一层*白色的沫子(如图)
有的人说,这种浮沫里边都是肉上的脏东西和一些有*有害物质,吃到身体里面就会让人身体不适,甚至是得病。
我们理性想一下,一块好好的肉,水煮后怎么就有*了?
其实这些浮沫主要是由肉中的脂肪、不溶于水的胆固醇和血红蛋白质组成。猪血中的血红蛋白被水温破坏了空间结构,导致蛋白质中的多肽链暴露在外。这些多肽链和沸水中的气泡相结合,就变成了我们看到的脏脏的浮沫。
你可以理解为熬牛奶,渗出的奶皮。那既然无害,我们为什么还要焯水呢?
因为这些物质,包含血红蛋白、脂肪胺、醛酮类、杂环化合物,尤其是血红蛋白——这是肉类腥味的源头!
焯水完全为了去腥,无关健康!
上文的那组数据也表明了焯水十分钟,水分下降18.17%,所以老蒋建议:
如果你炖肉是为了吃肉不是喝汤(喝汤,必须焯水,因为要去除部分不溶于水的物质,让汤清澈透明)
可以选择浸泡的方式去腥(一般新鲜肉类浸泡2小时,完全可以去除腥味),尽量不要焯水。
如果没时间浸泡,记得肉类在55°-80°时,保水性较差,但是硬度增加和可溶性物质减少的幅度不大,这个温度焯水是最好的温度,不用温度计,烫手焯到水开即可。
2、旺火、高温、快速加热
烹饪中,旺火,高温、快速加热,由于原材料表面骤然高温,表面蛋白质变性,细胞孔隙闭合,可包此原料内部营养、水分不外泄。尤其是脂肪偏少的鸡肉,必须爆炒后炖煮。
大盘鸡,就是典型的高温烹饪菜3、盐要后放
这个不多说了,有点高中生物常识的人都应该了解,细胞外液浓度过大,会让细胞失水(腌*瓜),所以盐是一定要快出锅再放,不然炖肉绝对干柴。
第三、四要素:形成蛋白质凝胶、结缔组织软化程度
为何这两个要素一起说呢?因为这两点是区别于新手和厨师之间最大的差别
肉类中65%的肌动蛋白在外力作用下,从肌纤维中游离出来,形成黏性较大的肌动蛋白网,这个网持水能力非常强,多数的蛋白网进一步交联,就形成了凝胶。
这种凝胶就是肉质鲜嫩,口感细腻的原因,但加热时间过久,会让凝胶缩水脱离肌纤维。
同时肉类的结缔组织因高温软化(主要是胶原蛋白分解),形成软烂的口感
若凝胶未生成,结缔组织提前软化,肉烂而不香(为何高压锅压肉不好吃的原因)
若凝胶已脱水,结缔组织尚未软化,肉较硬且柴
我们如何找到完美的平衡点?
1、小火砂锅
肉类在70°时,结缔组织开始融化,80°时,保水性恢复营养流失减慢。也是炖肉的最佳温度,我们日常生活自然不会用温度计去量,但是我们还是有方法:
因肉类是不良导体,小火加热可保证肉类中心温度在75°左右
砂锅,受热均匀且锅底较厚,同样是可以保证肉类中心温度。如果没用砂锅,能用厚锅底的就不要用薄的。
2、判断火候
不同肉类蛋白质含量不同,形成凝胶和纤维软化的时间也不同,老蒋教你一个很简单的方法,就是用筷子戳
筷子能戳进去且富有弹性,火候就刚刚好!
写到这里,老蒋排骨快好了,今天介绍了一点炖肉的小常识,具体每种肉类的配料、时间、炖法,有需求请留言,老蒋下次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