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湿水选购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八零后的记忆,怀念雨后捡蘑菇的童年趣事 [复制链接]

1#
真皮下白癜风 https://m-mip.39.net/baidianfeng/mipso_6188492.html

八零后的记忆,怀念雨后捡蘑菇的童年趣事

绥阳县太白镇是一个风景秀丽,气候宜人的地方,特别是每年夏秋季节,天气变得温热潮湿,非常适合各类蘑菇的生长,夏秋季节也是农民丰收的之季。我熟悉的山野乡村,如同熟悉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。从六岁起我就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上山砍柴、割猪草、捡蘑菇,方圆数十里都留下了童年的足迹。

捡蘑菇作为童年趣事之一,在这里安排一篇以飨读者。太白镇盛产各类野生蘑菇,种类繁多,味道鲜美,仅想一下就令人垂涎欲滴。在太白镇方言中,把各种蘑菇统称为“菌”,再根据蘑菇外表呈现出的颜色、大小、形态等特征冠以各种十分接地气的名字。

每逢蘑菇生长的季节,我总是跟着村里的人们穿梭在森林、玉米地搜索寻找,所以,根据积累的经验,我知道森林中那片地带生长大脚菇、石灰菌、钉子菌、奶浆菌、油蜡菇、青冈菌、青塘菇、刷把菌、红菌、油渣菌、松菌、钉子菌、马桑菌等等,也知道那一片玉米地生长三把菇(学名鸡枞),更知道那一块石头脚下和腐殖质层中生长阳雀菌(学名羊肚菌)。

上图:黄丝菌

人勤春来早,早起的鸟儿有虫吃,干什么事情都要趁早,捡蘑菇同样也要赶早,免费的山野资源捡的人自然也多。从早上出发到森林中采集两个小时就可以装得满满一背篓,背回家后新鲜的蘑菇可以炒肉吃、素炒、炖鸡肉、煮面条、炖汤喝,吃不完的可以洗干净晒干或者焯水煮至半熟装入坛子中发酵成酸菌,总之吃法多种多样,怎么做都美味无穷。时间赋予过去的一切以梦幻般的色彩,孩提时的一切,今天回忆起来都是其乐无穷。

上图:红菌

我童年时代生活的地方属于山区,出门就是山,崇山峻岭之间,分布着少量的森林,成为童年成长的乐园。我家所在地星火村周边就有三处集体公有林地,周家青冈林、夏家青冈林和中街松林,实际上这些公有林地也没有明确具体的归属权。比如,周家青冈林在土改前属于当地一户周姓人家,故称为周家青冈林,解放后所有森林、土地、稻田都交给人民公社集体管理,从此,任何人不再拥有私有财产。

人民公社时代结束后,实行包产到户,附近的土地都分给了当地农民,未开发的荒山也任凭农民们自由开垦,一些植被稀疏的森林也被开垦为耕地,森林的边界被耕地不断地蚕食,面积变得越来越小。周家青冈林这块面积不算太大的林地也属于三不管地带,没有明确划定森林的边界,只是在群众的传统认知里面属于集体所有。在我的印象里,临近森林周边的农户每年都在扩大自家土地的边界,虽然没有人敢把森林独自据为己有,但也把仅有不多的林地蚕食得所剩无几。

上图:奶浆菌

看着森林周边拥有土地的农户可以悄悄蚕食森林边界,心里不平衡的村民也悄悄地在森林里砍伐一些青冈木柴火,或是冬天在里面烧点薪碳。青冈木萌生速度很快,每年冬天被砍伐得一毛不拔,到第二年春天又生长得枝繁叶茂。周家青冈林主要生长松树和水青冈树,砍伐青冈木一般不被举报,但是,松树属于贵重木材,谁看着都眼红,本着我得不到的你也别想得到的优良传统,反而形成了一种天然的监督机制,所以,都没有人敢明目张胆的偷伐。

上图:青糖菇

水青冈树不在群众自我监督范围,因为长期的砍伐破坏,很难长成高大乔木。村民们长期对青冈树的反复砍伐,加上青冈树萌生能力很强,在地下形成了奇形怪状的树桩,有的树桩被摧残致死而腐烂,还有多年掉落积累的树叶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沉积层,为各种蘑菇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天然条件。因此,每到夏季温热天气,森林中各种蘑菇疯狂地生长,有的地方因为蘑菇生长的密集度太高,甚至达到难以下脚的程度。

上图:羊肚菌

从我家房子的位置出发走上半个多钟头就到周家青冈林,在距离周家青冈林不远的地方还分布着两处森林,一处是松林,全部为松树,里面几乎不长任何蘑菇;另一处是夏家青冈林,里面的蘑菇也很少,只有在深秋时节长一些青冈菌,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人光顾,周家青冈林则不同,几乎一年四季都能捡到不同的蘑菇,真是一块幸福之地。

上图:泡粑菌(又称松菌)

近些年,这片蘑菇最多的森林也难以寻觅蘑菇了,究其原因,我认为是气候变迁或者是人为扰动变少造成的。因为,前些年采伐木材让森林变得稀疏,少量阳光的照射有利于蘑菇生长,人为采集蘑菇也有利于菌种孢子的传播,反观现在村民们都富裕起来了,没有人砍柴,森林繁茂,密不透风,蘑菇丧失了天然生长条件。如果有人怀疑我的观点,可以对比相隔几百米的松林和夏家青冈林,因为没有砍伐扰动,在几十年前也很少见到蘑菇的影子。

上图:紫花菌

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夏天,前夜下了一点细雨,早晨起来天空又下了一些太阳雨,空气变得温暖潮湿。长期生活在这一代的农民们都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,遇到这种天气,到山上采蘑菇必定能大获丰收,于是,我们全家人都做好了上山捡蘑菇的心理准备,想必每家每户都至少要派一个人去捡蘑菇,上山要趁早。

上图:油辣菇

吃完早饭后,我们立即准备好上山所需的背篓,兴高采烈地出发了,一路上我总是冲在大人们前面,沿着家门前的公路走到夏家湾,再经过一条羊肠小道一路直上到达夏家门前,与夏家人打个招呼,离开夏家房子,走一分钟路程就到周家青冈林了。

上图:青冈菌

走进周家青冈林,空气也变得异常清新起来,不时夹杂着青冈子、松塔和各种野果实的芳香,还有大地特有的鲜活气息。茂密的松树郁郁葱葱,镶嵌在松树之间的青冈树低矮杂乱,像烦人的荆棘灌木丛,令人行走困难。

森林中异常幽静,弥漫着特有且无法言喻的山野气息。阳光透过高耸浓密的树木枝叶,洒下细碎柔和的光影;枝叶间原先还唧唧喳喳、上下翻飞的鸟们儿,此时机灵得很,听见动静,早已敏捷地飞窜到远处了。在我们周围,在森林间,留下一串串清脆悦耳的鸟鸣声;各色艳丽的小花星星般散落在树丛间和草丛里,羞涩又妩媚,不时引来异彩的蝴蝶和蜻蜓飞落在花瓣上,撩拨着你的眼。

往林子的纵深处望去,显得异常阴森昏暗,很多地方还零星地埋葬了无名的坟墓。村里夭折的婴儿基本上都是掩埋在树林深处,有些没有钱买墓地的家庭也将亡人之墓葬于此。我一个人是不敢往里去的,有时一个人鼓起勇气进去走了一趟回来,心里凉了半截,出了一身冷汗。

由于大多数人不敢闯入森林阴森恐怖的核心地带,那里的人为破坏扰动程度相对较小,生长的蘑菇也是最丰富的。我只能小心跟随大人的身旁身后。林荫下的道路,起伏弯曲,藤条荆棘纵横交错,山路上面时有露出长满苔藓的各异石头,时有片片横竖倒下的野草和一些散落的树叶,走在上面柔软无声。

夜雨过后树叶上挂满了水珠,地下掉落的树叶也盛满了雨水,我们穿行在树林间,身上的衣服和脚下的鞋子全被打湿透,头发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,身上的皮肤被雨水浸泡得白白嫩嫩,整个人就像刚从水池里打捞出来似的。

上图:石灰菌(学名多汁乳菇)

进入周家青冈林,一阵强烈的野生菌气息扑面而来,小路两旁的落叶层一个个小圆盘高高低低,起伏跌宕,那些起伏不平的小圆盘就是躲藏在树叶底下的石灰菌。石灰菌通体雪白,伞盖较大,脚低矮,有经验的人只要观察树叶起伏规律就可以捡到。石灰菌有很浓烈的石灰味,没有很好的烹饪技术,很难做出好的味道来,所以,不是很受欢迎,我不是一个挑剔的人,遇到石灰菌一个也不放过。其实,石灰菌发酵去掉石灰味口感是非常不错的,将菌菇焯水后放到坛子中做成酸菌才能去除石灰味,嫌麻烦的人就不愿意这样做了,因为可以选择的加工简单、口感更美味蘑菇实在太多。

同一类蘑菇往往集中分布在一块地方,当寻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地方,人们就会赶紧停下来,蹲下身子开始采摘起来,特别是一种叫钉子菌的蘑菇,只要发现一片就可以捡半背篓,钉子菌具有鸡肉的香味,炖汤喝最美味,捡到的人都会高兴很久。

青冈菌是一种菌落重生体,单个菌杆细长,菌盖只有瓶盖大小,一个菌包集中生长几十上百个单体,主要生长在腐烂的青冈树桩上,大点的树桩一次可以捡到半竹筐,一个人早上轻轻松松可以捡到一背篓再加上一麻袋。但是,没有人会捡那么多,自己也吃不完那么多,为什么不拿去卖呢?肯定你会这样想,但是,谁会来买啊,山上到处都是,只要动下手就可以了。也有确实不想动手去买来吃的人都会被认为是好吃赖做的寄生虫,会被村里人当成笑话。

油蜡菇是一种十分美味但又令人无法理解的蘑菇,油蜡菇与大多数蘑菇一样也是一种群落生长的蘑菇,发现一片就多得无处下脚,它的菌盖与其他蘑菇不一样,其他蘑菇大多数是雨伞状,油蜡菇的菌盖紧紧包裹菌杆,很少有散开的,油蜡菇因为菌盖油光闪闪,像在表面涂了一层油一样光滑闪亮,因此而得名。这种蘑菇几乎没有人捡,因为它的菌杆与菌盖结合的地方生长很多蛆,无论大小都这样。我曾经检查过,刚从地下长出来还很小的蘑菇,打开看都有很多蛆。如果不嫌麻烦,也可以捡一点尝尝味道,所有的蘑菇从地上采来立即将菌杆除掉,留下菌盖就可以了,菌盖是没有蛆的。做面条的时候往面条里放上几个菌盖,整锅面条都会香味四溢,吃后回味无穷。

上图:大脚菇

好了,再来谈谈几种少见的蘑菇,一种是大脚菇,学名美味牛肉杆菌,这种蘑菇很少能捡到,即便是捡到的也舍不得自己吃,因为它能在乡镇赶集的时候买个好价钱,大多数穷人家庭都会选择卖点钱贴补家用。我小时候也捡到几颗,洗干净后用太阳晒干,留着冬天招待贵客。大脚菇因菌杆矮且粗大,像鸡腿,菌盖厚大,通体金黄色,较大的一个就有半斤重。

上图:刷把菌

还有一种奇特的蘑菇,方言称为刷把菌,这个名称是根据它的外形来命名的,因为它形状神似农村洗刷锅的刷把。刷把菌不区分菌盖与菌杆,整个菌体外形似珊瑚树,高度在五到二十公分左右,贵州的刷把菌没有云南的个体大,通体雪白半透明,也有淡黄色的,是炖汤的滋补佳品。

上图:三把菇(学名鸡枞菌)

这里重点说一下“三把菇”,学名鸡枞菌,在自然界是和白蚁共生的菌类,白蚁构筑蚁巢的同时培养了鸡枞菌菌丝体,形成一个共同的生态系统。这种菌是在我国云南贵州等南方省市的森林中才有,但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生长在森林中的鸡枞菌,记忆中捡到过四次,每次都是在玉米地、烟草地、土豆地边缘地带的沟坎中发现捡到。

鸡枞菌肉厚肥硕,质细丝白,味道鲜甜香脆。含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、脂肪,还含有各种维生素和钙、磷、核黄酸等物质。鸡枞的吃法很多,可以单料为菜,还能与蔬菜、鱼肉及各种山珍海味搭配,可无论炒、炸、腌、煎、拌、烩、烤、焖,清蒸或做汤,其滋味都很鲜,为菌中之冠,野生菌中的贵族。

鸡枞菌生长有特性,它如一年在这地方长,不扰动它,第二年它还会在原地方长,这叫“鸡枞窝”,什么时出窝,也如约定了般不爽。这鸡纵出头的“窝”下,必有一种类似白蚁巢结构的土块。若动虫迁,第二年此处就不会有鸡枞了。鸡枞方言称为“三把菇”,其主要原因是,若发现一处鸡枞,在附近搜寻,必定能够再找到两处鸡枞,一般是三处一个群落,所以称为“三把菇”。

采收鸡枞也是考究的事,首先鸡枞窝切莫告诉他人,其次要抓紧时机。鸡枞以顶上伞盖未张时最鲜嫩肥美,若候其出土,伞盖一张,马上“纷披”,肉就老了。采了鸡枞,要根部涂点湿泥,可“养”它一二日,日子过了则菌干如柴。总之,能找到野生鸡枞菌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。

上图:油渣菌

有一种称为油渣菌的蘑菇,因神似肉榨干油后剩下的油渣,味道也像油渣而得名。油渣菌生长在腐烂的小树枝上,很少见,颜色上可以分为白色和肉色,生长习性和木耳差不多,偶尔还能捡到金黄色的木耳。周家青冈林的蘑菇实在多得数不清,我无法全部道来,再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鉴别蘑菇毒性。

野生蘑菇基本上都有一定的毒性,只是大多数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伤害。识别蘑菇毒性在民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,一种是观察法,就是通过观察蘑菇的外形和颜色来识别。从外形上讲,蘑菇的菌杆上有一个或数个圆环的为毒蘑菇,菌盖上有漂亮圆形斑点的为毒蘑菇,还有就是颜色比较艳丽的大多数是毒蘑菇;另一种是鉴别法,炖煮蘑菇时往锅里放入一些大蒜,煮熟后观察大蒜的颜色,如果大蒜颜色变黑,那么锅中的蘑菇估计就毒性超标了,这种方法只是经验而已,没有科学根据,可以作为借鉴。

上图:一群羊(又称致命鹅膏菌)

食蘑菇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,我听说过村子附近有一家人,在自己家的树林中捡了一种叫“一群羊”的蘑菇,这种蘑菇高大粗壮,肉质肥厚,菌盖有洗脸盆那么大,顶部分布着漂亮的圆点,这家主人发现这种蘑菇后兴奋异常,将蘑菇捡回来煮了一大锅,全家人高高兴兴地享受着这难得一见的美味。饭后没有多久,大人小孩都出现了幻觉,开始不停地数羊,越数越多,数着数着就累得口吐白沫,两腿蹬地晕死过去。还好被前来串门的亲戚及时发现,亲戚前来串门时发现家中大人小孩倒了一大片,后来,经过抢救,全家人脱离了生命危险。经过这次事件后,人们真正地见识了“一群羊”这种蘑菇的威力。

下面这个事件也与“一群羊”有关,在距离太白镇政府不远的高坪村有一个农民在森林里采药,他在森林里穿梭了一天,全身上下疲惫不堪,正当他准备找一个平缓的地方歇歇气,这时,在一棵大树脚下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蘑菇,这个蘑菇看上去粗壮坚实有力,于是,他干脆就坐在蘑菇盖子上,尽情的享受林下凉风飒爽的感觉,休息了半个多小时恢复了体力后回家。走在路上,他想,这个蘑菇这么大,真是很少见,干脆回家取个大背篓回来把他采摘回去,如果自己家人吃,要吃上好几顿呢,要是拿到集市卖,估计也能卖不少钱,想着这么美好的事情,他快步回到家中取了背篓。

他再次来到刚才休息歇凉的地方,大蘑菇还在原来的位置,高兴之余,他发现眼前的蘑菇与之前当凳子坐的蘑菇有明显差别,眼前的蘑菇露出了粗壮的菌杆。突然,大树背后发出了吱吱的声音,转眼看去,一条碗口粗的大蟒蛇穿过灌木丛消失在林子深处。他被这一幕吓得站在原地不敢发出任何声音,背心不停地冒着冷汗,双腿瑟瑟发抖。

原来,这条巨蟒就是被他之前当凳子坐的蘑菇下面的菌杆,蟒蛇盘绕在菌杆上他居然没有发现,而且还坐在上面休息了半个多小时,想着想着,他的双腿瞬间变得绵软无力,一下子瘫坐在地上。后来,被家人找到送回家中,数日后,不思饮食而死,村民们都认为他是被蟒蛇吓得魂飞魄散、失魂而死。

儿时捡蘑菇的往事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,也不知道为什么,同样的一片森林,现在却再也找不到蘑菇了,也许是气候发生了变迁,无论如何,童年的记忆再也找不回来了,每当在梦中见到那些美味的蘑菇,还时常在枕头上流下一些哈喇子。而今,人们的生活都富裕起来了,再也没有人有闲工夫去破坏森林,林中的松树长得更加高大挺拔,以前从未得到修整的青冈树也长成了高大乔木,那些美好的记忆离我们越来越远了,留下的只有无限的怀念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